高等教育

  • 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法学教育的困局与破局

    陈彦艳;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仿真教学契合法学专业实践性要求,是数字时代对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法学教育面临着虚拟仿真技术与法学教育的虚-实关系未平衡、虚拟仿真技术与法学教育的融合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学虚拟仿真实验评价标准不明确等困境。面对上述困境,应当通过慎选教学内容推动技术与专业的有机融合;通过在教学应用层面、学生体验层面、产品成果层面探寻技术与专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健全法学实验教学的规范评价、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机制深化技术与专业的有效融合。

    2025年03期 v.23;No.1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系统思维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再审视

    辛丽梅;王铁媛;刘利国;

    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推动和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是摆在当下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创新”与“创业”在“育人”这一前提下终究要落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上来。文章基于系统思维的视角,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再审视,并构建了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三层实践路径,从而为构建高质量教育改革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23;No.12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额日登;

    数字经济时代下,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文章从五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设数字技术课程,更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建立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建设数字化平台,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出既具备数字化素养,又精通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时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2025年03期 v.23;No.12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王涛;凡沫含;郭克楠;

    立足新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将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作为重要支撑。但是,当前在促进辅导员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辅导员队伍流动性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辅导员队伍配备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双重身份与双线晋升之间的矛盾,以及辅导员职业素养与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亟须探索积极有效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激励保障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满意度;逐步完善选聘制度,促进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工作模式,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落实双线晋升政策,激发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完善学习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等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3;No.12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时代高校加强学风管理工作的作用路径、工作成效与应对策略

    宋丽丽;

    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加强学风管理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层面厘清学风管理作用路径的基础上,发现学风管理工作在运行中存在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深化;学风建设宣传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学风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优化学风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3;No.125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机遇、挑战与对策

    范新宇;

    随着ChatGPT的问世,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深刻地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育领域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变革的洪流之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工作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23;No.12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解构、生成脉络与基本框架——基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思考

    谌琪;

    治理作为学术概念,既有“政府”属性,也具有“民间”属性,是主体通过制度规约的方式推进组织科学、有效运行的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性,需要不同类型的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治理中。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效能的关键。2022年4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结合起来构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国家部委的统筹治理、地方政府的分级治理、职业院校的自主治理、行业企业的合作治理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彼此补充、相互衔接的治理体系。

    2025年03期 v.23;No.12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建设研究

    王成思;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有效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和发展路径互通作为职普融通的重要维度,均对产教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直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在职普融通与职业教育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加强职普融通机制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等启示。

    2025年03期 v.23;No.12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优化研究

    敖敦格日乐;包德力格尔胡;

    高职院校传统的劳动教育资源体系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新挑战。其主要问题有陈旧的制度资源难以保障实践创新、滞后的内容资源难以承载前沿技术、薄弱的科研资源难以反哺教学实践,单薄的教师资源难以驾驭精深理论,传统的基地资源难以满足数智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维联动”资源优化理念和相应策略,如“人培方案+实施细则”强化制度保障,“课程开设+教材研发”完善教学体系,“学术研究+劳动精神”提升科研引领,“教师培养+打造名师”优化师资队伍,“数智赋能+文化宣传”推动基地升级。

    2025年03期 v.23;No.12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课程思政

  •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三端教学法”的设计与思考

    王燕嘉;曾祥骏;王蕾;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现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课中的教学和课后的评价两个方面,对于如何了解与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意愿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思政持续推进的瓶颈,影响了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课程思政“三端教学法”,并就“三端教学法”的具体设计、实施的可行性进行阐述。最后,论文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三端教学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

    2025年03期 v.23;No.125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时事热点和前沿研究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刘艳秋;吴洋;魏照芮;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演进及现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与时事热点、前沿研究融合的必要性、合理性及优势,明确时事热点的遴选标准与前沿研究的切入时机,将时事热点和前沿研究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目标,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多维度构建融合策略,旨在改进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03期 v.23;No.12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智能纳税实务课程守正与创新教学路径探究

    孙晓春;

    智能纳税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数智化课程,该课程教学以守思想政治之正、守基础理论之正和创教学内容之新、创教学方法之新、创教学评价之新的教学理念为主旨,重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数智化人才。通过实践教学证明,采用这种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能够逐步解决数智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体现教学相长,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2025年03期 v.23;No.12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经济研究

  • 基于货币供应量的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姚雪松;王凤兰;向军;姚慧;

    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在Boint提出的中央银行损失函数和泰勒规则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货币供应量的中国货币政策规则模型,采用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和时变参数法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并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通货膨胀缺口和经济增长缺口进行了“高、低通货膨胀”和“高、低经济增长”区制划分,结合时变参数估计结果分析了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在通货膨胀缺口和经济增长缺口各种组合区制下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具有非线性性和非对称性;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并没有将控制通货膨胀或者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单一目标,而是实行“双目标”或“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则;中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总体上表现出顺周期的反应,对通货膨胀的反应规则通常与经济增长的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3;No.125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经济赋能低碳转型:影响效应及机制检验

    包海花;戴娜;

    数字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已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低碳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数字经济能显著推动地区低碳转型,这一结论再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有效;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关系,经历了由碳排放强度增加到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成本降低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方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推动倒U型曲线向左移动;不同省份之间数字赋能水平和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存在较大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区域地理位置等存在着很大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数字经济与低碳转型的协同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年03期 v.23;No.125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影响

    郭晓露;

    文章通过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科技产业影响的理论机制,采用2015—2024年全国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分析,揭示数字经济对中国科技产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效应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中国科技产业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改善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科技产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将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促进各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破除阻碍数字经济和我国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壁垒等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3;No.125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长期视角下自然灾害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来自CFPS数据的经验分析

    赵煜;李玉红;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对于长期处在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居民,自然灾害对其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构建Two-way FE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期自然灾害会导致家庭消费结构降级,特别是对女性主导、年龄位于36—55岁和东部地区家庭产生的影响显著。机制分析揭示,长期自然灾害通过提升家庭风险厌恶程度、降低预防性储蓄以及增加亲友转移性收入等机制,间接作用于家庭消费结构。此外,研究还拓展分析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消费及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短期自然灾害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2025年03期 v.23;No.125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案例研究

    张宏胜;唐小平;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行动逻辑、实践应用及异质性等内容。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要素驱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以技术创新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人才资源为要领培育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以创新要素驱动乡村资源配置合理性等。此外,文章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合乡村资源配置角度佐证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提质增效的实践应用,并从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资源、新型生产要素、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等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异质性。旨在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3期 v.23;No.125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北方牧区低碳发展: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

    苏丽娜;

    中国北方牧区草原在碳循环中具有碳汇与碳源的双重特性。在实现“双碳”目标下,牧区草原通过降碳增汇的方式,发挥其碳汇功能,避免转化为碳源。目前,北方牧区普遍面临草原生态退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内蒙古牧区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牧区,其低碳发展尤为重要。如何看待干旱缺水的草原生态环境、牧区工业化行动和牧民可持续生计之间的相互矛盾问题,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论文基于其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分析内蒙古牧区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构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速牧区生产方式低碳转型,传承和发扬牧区北疆文化优势,促进和发挥牧区草原作为自然碳汇的积极作用。

    2025年03期 v.23;No.125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管理理论与实践

  • 数据资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融资约束视角

    刘晓霞;曾绮皎;

    数据资产作为企业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试错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文章基于2013—2023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构建种子词汇并提取和统计企业年报关键词,考察了数据资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据资产对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证实,数据资产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高科技和非资产密集型企业中,数据资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为厘清数据资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与路径提供了线索,也为我国数据资产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5年03期 v.23;No.125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策略创新探析

    萨仁其其格;

    本文在阐述大数据营销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现实价值,重点围绕大数据环境下创新企业营销管理策略的具体路径展开探索,旨在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赋能企业营销管理创新,提升客户群体对企业品牌的认可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达成。

    2025年03期 v.23;No.125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电商产品评论的情感分类方法研究

    金韬凝;赵宏石;李赫;张玉欣;张增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驱动线上消费普及,电商产品评论的情感解析不仅为消费者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也为商业主体的市场洞察与产品优化构建数据支撑。这里系统评估了电商评论文本情感分类方法的有效性,选取SnowNLP(中文文本处理工具包)、Sklearn(科学工具包-学习)、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及Bi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四类方法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标准化的训练集-测试集划分及五维评估指标(准确率、召回率、假正率、精确率、F1分数值)进行性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STM与BiLSTM方法在电商评论情感分类任务中性能最优,F1值分别达到92.01%和92.40%,显著高于其他方法。综合指标分析也验证了这两种方法更适合电子商务任务的情感分类。

    2025年03期 v.23;No.125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资源禀赋到碳规则话语权:中国北方牧区草原碳汇资产化发展路径研究

    邓欢欢;

    在全球气候治理转向市场驱动的背景下,碳交易市场成为实现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中国北方牧区(以内蒙古为核心)兼具生态屏障与能源基地的双重使命,面临草原退化率高与能源高碳锁定的挑战,亟须通过碳交易机制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基于欧盟、美国及加拿大等碳市场的实践经验,探讨其对北方牧区的启示与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欧盟碳市场通过动态配额分配、市场稳定储备及气候基金设计,有效降低行业排放并推动绿色投资,其“基准法+行业泄漏分级”模式可为内蒙古高碳产业转型提供参考;美国加州“拍卖底价+社区收益”机制与日本JCM技术协同模式,可助力牧区新能源项目国际变现与跨境碳市场链接;加拿大联邦-省协同治理经验则对牧区碳汇产权界定与补偿机制设计具有借鉴意义。针对牧区碳汇监测精度不足、国际标准认可度低等痛点,本文提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区块链”监测体系、牧区气候基金普惠机制设计、设立草原碳汇专场交易平台等建议,并通过绿电-碳信用联动、气候债券发行及跨境碳规则对接,推动牧区从“资源禀赋”向“碳规则话语权”转化。研究为生态脆弱区融入全球碳市场提供了制度创新与技术集成方案,助力实现生态价值货币化与低碳发展协同。

    2025年03期 v.23;No.125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区域品牌建设路径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为例

    叶心荷;

    当前,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的相关研究较少,区域品牌概念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基于地理特色、文化内涵、共同价值等元素提出,力求找到将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区域品牌构建推广和区域形象塑造,推动区域品牌带品牌、品牌带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为例,对相关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调查研究,厘清区域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通过区域品牌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125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